《狂飙》:“好人”是如何堕落的?

  电视剧《狂飙》成为农历新年以来的好人首部爆款,不仅在电视端拿到傲人的狂飙收视成绩 ,也创下爱奇艺有热度值以来的何堕最高纪录 。作为一部扫黑题材的好人电视剧,《狂飙》有着不少显而易见的狂飙优点 :三幕式结构跌宕起伏,镜头语言用心讲究,何堕台词精炼有深意,好人张译 、狂飙张颂文等实力派演员贡献了杰出的何堕表演……

  《狂飙》超越其他扫黑题材电视剧的根本 ,在于它的好人创作视角——诚如剧集官方介绍的那样“细数黑恶毒瘤非法生长的升级路”。它的狂飙叙事重心不仅仅是善恶对决,还包括揭露黑恶势力到底是何堕怎么成长壮大的 ,从“好人”的好人堕落以及好人的处境之难,直击制度之弊,狂飙从而引发更深刻的何堕思考 。

《狂飙》:“好人”是如何堕落的?

  非独创视角,但难能可贵

《狂飙》:“好人”是如何堕落的?

  聚焦黑恶势力的崛起路、刻画“好人”的堕落 ,并非《狂飙》独创 。2004年以前,国产剧曾经有过涉案剧的黄金期 ,彼时不少电视剧比《狂飙》的尺度更大 、对人性的剖析亦不遑多让。

《狂飙》:“好人”是如何堕落的?

  “扫黑除恶”这个专有名词是2018年“扫黑除恶”专项斗争后出现的;但在此之前,国内各种形式的打黑行动一直并未断绝 ,并于新世纪前后成为很多涉案剧的创作素材 。如今的00后或许对这类剧很陌生 ,但70后 、80后对他们青少年时期在荧屏上热播的一些涉案剧 ,诸如《九一八大案纪实》《英雄无悔》《危情时刻》《抉择》《12·1枪杀大案》《红色康乃馨》《大雪无痕》《永不瞑目》《绝对控制》《绝对权力》等 ,或多或少都有印象 。

  当时的涉案剧里有一个创作分支,即,以涉黑组织的老大为剧集的第一主人公,刻画他们的堕落过程,超越了脸谱化的局限 ,呈现了人性的复杂。非常著名的比如2001年的《黑冰》  ,王志文饰演的第一主人公郭晓鹏是个大毒枭,创伤的儿童经历让他走向人格的变态,但多数时候 ,他又显得儒雅 、博学 、自信 、风度翩翩 。

  再比如2001年的《黑洞》,陈道明饰演第一主人公聂明宇,表面上是副市长之子、是大集团董事长 ,一表人才、斯文有礼,实际上他是当地最大的地下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 。还有2002年的《绝不放过你》 ,黑社会性质组织老大陈一龙的形象刻画也非常突出……

  让反派当电视剧的第一主人公 ,当时这类剧引发不少争议。2004年有关部门下发了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相关通知——不仅要求对涉案剧加强审查把关,也严禁其在黄金档播出,涉案剧进入十余年的萧条冷淡期 。

  2014年的《湄公河大案》之后 ,涉案剧渐渐复出电视荧屏 。2018年的“扫黑除恶”专项斗争开展以后 ,以“扫黑除恶”为背景的影视剧迎来一个创作热潮 ,比如《巡回检察组》《扫黑风暴》《对决》《罚罪》等电视剧 ,以及《扫黑·决战》《扫黑行动》等电影  。

  相较于近年来的扫黑题材创作,《狂飙》并不满足于“谁是幕后大boss”的猜谜游戏,以及善恶对决的戏剧张力 ,而是将视角聚焦于黑恶势力的崛起——这是它的难能可贵之处。但《狂飙》的这一创作视角并非独创 ,20年前已经有一批国产剧这么拍了 ,《狂飙》只是接续了这一传统。

  非天生邪恶,有现实之困

  《狂飙》前半程的戏眼在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身上 。

  剧情主要定位在2000年 、2006年和2021年这三个时间点 。在2000年时 ,高启强称得上是一个“好人” ,他遵纪守法、安分守己  、勤勤恳恳  、吃苦耐劳 。父母早逝 ,长兄如父 ,为了供弟弟妹妹读书 ,最怕鱼腥味的他做起菜市场的鱼贩子 ,一做就是好几年,也能勉强支撑起这个家。

  但菜市场的菜霸不仅要上涨管理费 ,还要挤走高启强的摊位 ,并暗示高启强要送等离子电视。为了保住摊位 ,高启强咬牙给对方送去一台普通电视——天价的等离子电视他买不起。这反而遭到对方的羞辱,把电视机砸坏。高启强反抗 ,对方就给高启强扣上入室抢劫的帽子。大年三十夜 ,高启强只能在公安局的审讯室度过。

  高启强并非天生邪恶 ,恰恰相反,一开始的他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常见的那种普通人——勤奋,顾家,卑微 ,懂得感恩 。如果没有外力的那些侮辱、掠夺和践踏,他会像普通人那样 ,老老实实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。

  命运的阴差阳错以及现实之困的叠加 ,让高启强一步错 、步步错。安欣对高启强的帮助,让外人以为高启强在警局有“关系”。高启强第一次品尝到权力的滋味 、领悟到权力的巨大好处。弟弟打算在当地开展小灵通事业 ,遭到两万五千块钱的索贿  。为了赚得这笔钱 ,高启强一脚滑入深渊 ,他开始黑化 。此时的高启强仍有回头的机会 :他对作恶有愧疚 、对安欣也有感恩之心。但外力的胁迫 、亲情的羁绊以及心中的善念不够坚定 ,他终究坠入邪恶的深渊 。

  一旦坠入深渊,在惯性作用之下 ,想要回头就越来越难。所以从2000年 ,到2006年 ,再到2021年 ,高启强的黑恶集团不断壮大,作恶手段愈发恐怖,违法行为愈发猖獗。与此同时  ,这个黑恶集团的包装也越来越“高级”:它有着合法企业的幌子 ,高启强一跃成为当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,“洗”得很“白” ,“黑”得暗无天日。

  高启强愈发可恨可憎 ,可20年前 ,他确确实实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。如果不是当时的法治缺位 、社会不公 ,他不会走到今天 。固然“内因”才是主导,可芸芸众生难免有意志薄弱之人 。如果“外因”的迫害存在 ,堕落的高启强就不会是个例。

  非流于表面 ,有制度省思

  《狂飙》没有流于表面地讲述“扫黑除恶”的功绩,而是在揭示黑恶势力的壮大过程中  ,触目惊心地呈现了一个“好人”的堕落,引起关于制度之弊的省思:该如何避免“好人”变坏 ?

  剧集每集开篇都以吴刚饰演的扫黑督导专员徐忠的独白,进行实时的反思  。在谈到高启强的堕落时 ,画外音一针见血 :“为什么像高启强这样一个曾经也是守法的公民  ,勤勤恳恳、没日没夜地工作 ,到后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?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当中 ,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分配。”

  而更进一步  ,20年间 ,高启强摇身一变成为衣冠楚楚的黑帮老大 ,安欣却从当年意气风发的热血警察,变成满头白发、一脸倦容 、远离核心业务的公安局宣传科科长。通过安欣与高启强20年时间的对比:《狂飙》拷问的依然是制度:为什么扫黑除恶会这么难  ?为什么像安欣这样不改初衷的好人,境遇会这么难?

  症结在于:一个好人在堕落为坏人 ,以及成为坏人并持续作恶的过程中,一直有着来自公权力的“庇护” ,公权力成为保护伞 。这20年来,安欣坚持不懈地调查 ,却多次与真相擦肩而过,既是因为热搜上说的“高启强没有心” ,也在于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势力实在太庞大,黑恶势力与公权力有着很深的勾连。所以 ,公安局的秘密抓捕行动会泄露,满腔正义的安欣遭到上级的刁难,与安欣并肩作战的正义人士要么妥协要么放弃要么牺牲……20年来 ,剧中的京海市的各种打黑斗争没停过,但几乎都只是一阵风,做做表面功夫 ,高启强安然无恙 、有恃无恐。

  安欣太难了,好人太难了 。为了让调查进行下去 ,安欣不得不伪装成犬儒、玩世不恭的模样  。观众清楚地知道: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安欣那样坚持 ,我们多是有软肋的普通人 ,是有可能在某个岔路口走错  ,或重复高启强的路径 ,或成为高启强的帮凶,或最终放弃对高启强的调查。

  这是《狂飙》的深刻之处:以“好人”的堕落 ,揭示黑恶势力的崛起,直击制度之弊;以好人处境之难,进一步反思制度缺陷 ,讴歌像安欣这样的好人的坚守 ,亦揭示扫黑除恶这项工作的不易与伟大 。

  值得欣慰的是,2018年后 ,一阵风式的“打黑除恶”变成常态化的“扫黑除恶”——它以严刑峻法威慑作恶者,从制度层面打掉“保护伞”  、解决公权力的“乱作为”和“不作为” ,全方位地落实公平正义,让每个好人可以安宁幸福地生活 。所以  ,今日的我们能以局外人的视角观看《狂飙》——但愿我们始终能以局外人的视角观看这类扫黑剧。

  李愚 【编辑:卞立群】

Copyright © 2023 Powered by ag手机app官网   sitemap